-
宋朝农业
宋朝时期,土地的开垦利用已形成一整套有效办法,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在滨江海湖泊之地出现了圩田、淤田、沙田、葑田、架田、淙田、湖田等。以圩田为例既能抗旱又能防涝,产量较高。
北宋圩田进一步发展,浙西路有圩田1400多处,仅淀山湖就有圩田几十万亩。而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多山丘陵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梯田,农作物分布也有很大变化,水稻不仅在南方广为种植,且向北方推广,江北诸州农民可以得到“就水广种坑稻,并免其租”的鼓励。“占城稻”、“黄粒稻”等成熟早、抗旱、籽粒饱满的优良品种也相继从越南、朝鲜等国引进,同时荞麦、高梁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经济作物方面,宋朝是我国植棉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海南岛黎族和云南西部的傣族,在汉代或汉以前就已植棉织布,维吾尔族的先祖于六世纪已在新疆吐鲁番种植棉花。
宋代最著名的农学著作是公元1149年完成的《陈甫农书》,是隋、唐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唐宋时期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水平,在整地育苗、中耕除草技术、烤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有论述,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宋代的动植物谱录已大量出现,园艺业的高度发展,宋徽宗在开封建立“艮岳”,“不以土地之殊,风土之异”。移植南方的“枇杷、橙柚、柑橘、榔桔、荔枝之木、金娥、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渠那、茉莉、含笑之草。”而且分区栽种各种园艺植物,具有近代植物园之雏形。
动植物谱录中蔡襄《荔枝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记》、刘蒙《菊谱》、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书,不仅分别记述各种园艺植物的历史沿革、性状特征、品种和分类、栽培法,而且还记述了品种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所有这些在农学和生物学上都有一定价值。
-
宋朝历史专题(一)
-
宋朝历史专题(二)
-
宋朝皇帝
-
宋朝历史人物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岳飞(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秦桧(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
韩世忠(南宋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
潘金莲(被歪曲误解的美貌女子)
文天祥(宋末三杰之一)
包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
公孙胜(掌管机密的梁山军师)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
呼延灼(马军五虎将之合后大将)
花荣(梁山神射手)
戴宗(日行八百里天速星)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真好汉)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
宝安公主(宋英宗的第二女)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
石守信(北宋开国将领)
完颜阿骨打
赵构
狄青(北宋名将、枢密使)
宋仁宗(开创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北宋名臣)
宋太宗(北宋第二代皇帝)
宋太祖(建立宋朝,大宋第一位皇帝)
宋度宗(幸与不幸的南宋皇帝)
宋徽宗(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赵湘
宋恭帝(造化弄人的末代皇帝)
宋钦宗(北宋末代皇帝)
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宋端宗(南宋第八位皇帝)
宋神宗
曾巩(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