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徐玑著名人物介绍

    宋朝徐玑文学创作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永嘉四灵之一。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

    以下是小编为您讲解宋朝徐玑文学创作,了解宋朝徐玑文学创作相关的人物故事、事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宋朝历史人物,以及宋朝历史的发展动态,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会慢慢的消失成为过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仅仅是历史,具体真实性,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能说的真明了,因为,本站的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 宋朝徐玑著名人物专题,宋朝徐玑文学创作,宋朝徐玑历史事件

  • 宋朝徐玑文学创作

    徐玑和他的三位同乡好友——字灵晖的徐照,字灵舒的翁卷,号灵秀的赵师秀——并称“四灵”,开创了所谓“江湖派”。“四灵”学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的作风,题材窄,诗境浅,甚至流于琐屑,徐玑自不例外。五律可诵者如《黄碧》:“黄碧平沙岸,陂塘柳色春。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鸡犬田家静。桑麻岁事新。相逢行路客。半是永嘉人。”七绝可诵者如《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徐玑著有《泉山集》,已佚。其《二薇亭诗》1卷,有《敬乡楼丛书》本,亦收入读画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

  • 推荐阅读

    【备注:宋朝徐玑文学创作,对历史的爱好者而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历史知识方面的积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多闻、多思;敬请顺便了解以下“推荐的历史常识”,利于增长智慧;】

  • 历史评价

    蒋济: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凡人材有长短,不可强成。轨文雅志意,自为美器。今失并州,换置他州,若入居显职,不毁其德,於国事实善。此安危之要,唯圣恩察之。

    王广: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华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

    陈寿: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详细点击:【三国:毕轨(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 《三国志》中为什么不写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事业中作出特别贡献的丁冲其人?这是一个需要附带探索的问题。

    《晋书·陈寿传》说:“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丁仪、丁廙即丁冲之子。这是一个老问题,涉及陈寿修史的态度,“周柳蚪、唐刘允济、刘知几皆信之”。自宋代以来,有的学者曾为陈寿辨诬,其实值得商榷。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注引鱼豢《魏略》说:"(曹操)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曹丕)。……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菑侯(曹植)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曹操)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及太子(曹丕)立,欲治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曹操感激丁冲,准备将爱女许配丁仪,待与“论议”之后,更欣赏其“才朗”。可以看出,曹操没有将丁仪仅看作是文词之士。丁仪“论议”所涉及的,应该主要在政治方面,即是说,他与曹操的思想,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否则,不可能使曹操如此赞誉。其弟丁廙也“少有才姿,博学洽闻”(《三国志·魏志·曹植传》注引《文士传》),与丁仪相同。有的辨诬将丁仪、丁廙仅看作是一名“文士”(将丁仪、丁廙看作是“文士”、“巧佞之尤”,这是王鸣盛为陈寿辨诬的意见,见《十七史商榷》卷三九“陈寿史皆实录”条),与徐斡、陈琳等人相同,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不幸的是,丁仪、丁廙卷入曹丕、曹植兄弟王位继承权的争斗。丁氏兄弟支持的是曹植,曹丕胜利之后,厄运降临到他们头上,最后被曹工所杀。站在曹丕的立场,丁仪、丁廙当然是“巧佞之尤”,据曹操的赞扬,丁仪属于“令士”、“好士”,看来,还是应该相信曹操的话,因为这符合实际。

    陈寿撰著《三国志·魏志》的主要根据,是王沈《魏书》。对于《魏书》,《史通·古今正史》说:“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缺字)、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籍,司徒右长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载文》、《直书》、《麴笔》等篇也有对《魏书》的批评。王沈撰集曹魏的官史,“多为时讳,殊非实录”,本来没有什么奇怪之处。对丁仪、丁廙兄弟,王沈站在曹丕方面,也当然不可能反映真实情况。陈寿所说的“为尊公作佳传”,应该即是针对王沈《魏书》而发的。

    由于索米不遂,陈寿《三国志》的《魏志》不但不为丁氏兄弟作“佳传”,而且对其父丁冲的功绩也一笔抹杀,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关于丁冲的记载,《三国志》中竟不著一字。袁宏《后汉纪》有两处提到丁冲:

    (一)上引卷二八:“侍中杨琦,黄门侍郎丁冲、钟繇,尚书左承鲁充,尚书郎韩斌与(李)傕将杨奉、军吏杨帛谋共杀傕。会傕以他事诛帛,奉将所领归汜。”

    (二)卷二九:“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种辑,尚书仆射钟路,尚书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刘艾,左冯翊韩斌,东郡太守杨众,议郎罗邵、伏德、赵蕤为列侯,赏有功也。”

    尽管袁宏是东晋人,但所据史料,陈寿是应该见到的。关于第一条,前引《三国志·魏志·董卓传》作:“李傕将杨奉与傕军吏宋果等谋共杀催,事泄,遂将兵叛傕。(李)傕众叛,稍衰弱。”为了回避丁冲,将“侍中丁冲”等人与杨奉谋杀李傕的行动完全删除。至于第二条,一则全不见于《三国志》,由于丁冲被封为列侯,是“赏有功”,即为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所建立的功绩,也同样被抹杀。因此,《晋书》所载关于陈寿史德有亏的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

    《太平御览》卷七三九引《魏武帝令》说:“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病,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吾常遣归,谓之曰:‘昔狂病倘发作,持兵刃,我畏汝。’俱共大笑,辄遣不与共宿。”这个丁幼阳既与曹操同县,两入之间又具有密切友谊,与《魏略》的“宿与太祖亲善”符合,很可能即是丁冲。《尚书·大浩》“洪惟我幼冲人”,《汉书·翟方进传》引《尚书》此句,颜师古注说:“广冲,稚也。”“幼”、“冲”二字意义相同,古人名与字相应,丁冲字幼阳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个推论不误,丁冲还是谯县人。这是除《魏略》、《后汉纪》外,可能属于丁冲的另一史料。

    详细点击:【三国:丁冲】

  • 历法之争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祖冲之遭到了以戴法兴为代表的反对,祖冲之著《历议》一文予以驳斥。在“历议”中,他写下了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为了明辨是非,他愿意彼此拿出明显的证据来相互讨论,至于那些捕风捉影无根据的贬斥,他丝毫也不惧怕。戴法兴认为,历法中的传统持续下来的方法是“古人制章”、“万世不易”的;他责骂祖冲之是什么“诬天背经”,认为天文和历法是“非凡夫所测”、“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的。祖冲之却大不以为然。他反驳说,不应该“信古而疑今”,假如“古法虽疏,永当循用”,那还成什么道理!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精密的观测和研究,孟子所说的“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刻苦求精

    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 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 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 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 50 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详细点击:【南北朝:祖冲之】

  • 刘秀整顿兵马之后开始讨伐王郎,李忠也随刘部队一路打到巨鹿,巨鹿是邯郸的门户,巨鹿一破,邯郸不保,王郎派大将王饶坚守巨鹿,汉军一时间没有攻下,此时,王郎另外派遣将领率军进攻信都,去抄刘秀的后路。

    王郎的部队一到信都,信都豪强马宠等人打开城门将其放入城中,他们又把太守宗广及李忠的母亲、妻子劫持起来,而令李忠的亲属去招降李忠。当时马宠的弟弟跟从李忠为校尉,李忠即时召见,斥责马宠等背恩反城,因而把他杀了。

    诸将都惊恐说:“你母亲和妻子还在人家手中,杀了他的弟弟,不是过分了吗!”

    李忠说:“如果放纵贼人不杀,便是我对主公有了二心了。”

    刘秀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很赞赏李忠的行为。他对李忠说:“当前我们的军队已经作好了部署,将军可以放心地回信都去救你的老母妻子,你可以自行悬赏招募信都城中的吏民,有能能救得你家属的人,赏赐千万钱,到我这里来领取赏金就行。”

    李忠说:“蒙明公大恩,我只想到为主公效命,实在不敢顾及自己家属。”

    刘秀见李忠不肯回去救援家人,就使任光率兵回救信都,可是任光的士兵在路上或逃散或投降王郎,任光无功而还。恰逢更始帝刘玄派遣将领攻破了信都,李忠家属才得到保全。刘秀因而使李忠回信都,行太守事,李忠回到信都之后,就把郡中那些归附王郎的豪强大姓,诛杀了数百人。等到任光回到信都郡里,李忠就恢复原职,继续担任信都都尉。

    详细点击:【汉朝:李忠】

  • 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岑文本上书说:

    臣闻创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世,有始有终,所以隆其基。今天虽亿兆人民平安无事,四方安宁,既承篷乱之后,又接凋敝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避犹少。覆盖之恩显奇,而疮痍尚未恢复;德教之风普及,而资产屡空。就以古人种树打比喻,年代久远,则枝叶繁茂;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给它培植厚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动它,必定枯槁。今天的百姓,颇类于此。常加葆养,则日渐繁衍生息;突然征发徭役,则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故帝舜说:“可爱非君,可畏非人。”孔安国解释说:“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孔夫子说:“君犹舟,人犹水,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就是古代贤明君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的道理所在。

    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打猎游玩之娱;去奢侈节俭,减工役之费。秀静园内,而不求辟土;把弓箭收藏起来,但不要忘记武备。

    当时,魏王李泰宠冠诸王,大修第宅,岑文本以为奢侈之风不可长,便上疏极力说明节俭的重要意义,对魏王泰的奢侈挥霍要有所抑制。太宗称赞他的意见,遂赐帛三百段。贞观十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详细点击:【唐朝:岑文本】

  • 1917年(民国六年)10月,阎锡山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

    详细点击:【近代:阎锡山】

Copyright jiaol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0363号 历史网。免责说明:本站历史知识,来自网络收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历史 历史网站 历史人物 别墅装设计 别墅设计 SEO优化 画册设计 巴西海运双清 卡压管件